公司概况
当前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公司概况

公司概况

热文排行

公司概况

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简介

安徽中医药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全面负责经营和统一管理学校经营性资产,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推动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确保学校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公司设有党群工作部、综合办(合规部)、战略管理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审计部、中医医疗部等行政部门,拥有安徽省安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安徽省安保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安徽省安中中医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安徽中医药大学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安中大中医诊所有限公司安徽安中大道地中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安仲后勤服务有限公司等六个经营实体,以及安徽沪谯中药饮片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合肥云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两个参股企业,并受学校所托对安徽中医药大学门诊部(国医堂)进行管理。经过多年积累发展,资产公司主营业务较为突出,主要有中医诊疗、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医药贸易(医疗器械)、中药炮制与加工、中草药煎制与配送、中药材开发与销售、中医药知识培训及文化产品销售、物业管理、交通服务保障等,已初步形成以医药为主,集医、药、工、贸为一体的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

近几年,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资产公司及各产业实体依托学校人才、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积极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既为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也进一步提升安徽中医药大学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各产业实体简介:

(一)安徽中医药大学门诊部(国医堂)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成立于1992年,属于成立较早的中医门诊部之一,其依托安徽中医药大学而成立,专家多以大学专家、教授为主体,利用大学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中医人才集中等优势,以优质的服务、高效的管理、 “纯”中医特色,“精品”药材,“良医良药”品牌效应,迅速取得社会认可。在将近20年的时间中,在各级各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国医堂人凭借奋发图强,勇于拼搏精神,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营业额逐年攀升,从当初的年20万元到年过亿,在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已初具品牌效应,已成为安徽省内规模最大的中医门诊部。

目前国医堂拥有花园街、合作化路、梅山路三个区,花园街诊区位于合肥市安庆路繁华路段,诊疗面积1700余平方米,合作化路诊区购置于2009年,位于合肥市合作化路的一处商业楼作为新的发展基地,诊疗面积2273余平方米,梅山路诊区位于省中医院对面,诊疗面积112平方米,总诊疗面积4000余平方米,目前三个诊部坐诊专家合计17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专家90余人,年门诊量达30多万人次,年营业额过亿

国医堂云集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大批专家、教授,他们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强调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坚持“纯粹”中医中药的治疗手段,坚持“能中不西”,是安徽中医药大学高知群体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纯”中医的重要窗口,更是安徽中医药大学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的重要医疗服务平台。科室设立上除常规的中医内、妇、儿科及针灸、推拿治疗外,并设立中医疑难杂病研究室,对诊断不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疑难病组织资深教授、专家进行会诊,利用传统医学优势为病人解决病痛。目前在心脑血管科、胃肠科、肾病科、儿科、内分泌科都特色鲜明,在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小儿支气管哮喘、尿崩症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疗效。

人才培养上,国医堂重视师承培养模式,建有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国家级8个(含2个二级工作站)、省级4个、自主建设5个,拥有国医大师1名、国家级名老中医8名、省级名老中医5名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传承工作室的带动下,国医堂目前已成为大学中医传承与创新工作的重要基地。随着品牌效应的深入人心,“看中医,到国医堂”目前已成为老百姓的共识。            

(二)安徽省安中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含智能煎配中心)

公司位于合肥市新站区玉皇山路与东淝河路交口东北角,是具有独立法人的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成立于1996年,股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100%控股。目前的核心业务是传统中药饮片的批发经营,经营范围涵盖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和化学试剂等。公司拥有面积4084平方米的规范药品仓库,自有运输车辆5辆(含冷链运输车一辆)。公司高度重视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在“质量第一,规范、高效地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质量方针指引下,严控药品质量,自通过GSP认证后,连续四年通过药监部门的飞行检查。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以安徽中医药大学门诊部综合采购平台为定位,以保障老百姓用真药、用好药为己任,争创一流校企,积极参与、全力推进“好医、好药、好疗效”的系统工程,是合肥地区中药饮片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的传统饮片批发经营企业。主要客户包括安徽中医药大学门诊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桐城市中医医院、桐城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门诊部、合肥安中中医医院、石台县中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黄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等。为了更好地服务各个医疗机构和方便病患,2016年公司建立了全省第一家中药“智能煎药中心”,面积1000平方米,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目录中的全自动煎药及灌装设备,利用现代化设备和互联网技术,设计最高日加工中药处方能力800张。员工20人,目前承担了国医堂三个门诊部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的全部代煎药服务,年代煎处方超10万张,年加工膏方超1400个。

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

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3 年 10 月,是由合肥市新站区政府与安徽中医药大学按照政府支持、高校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聚焦中医药产业“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功能,坚持校地资源共享、双创合作共赢、服务安徽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安徽省“十四五”时期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而成。

项目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负责实际运营,采用“一园两区”运营模式。一园即“安徽中医药大学少荃湖科技园”,两区即“项目Ⅰ区”(位于少荃湖科创中心,主要围绕学校所有高峰学科、高峰培育学科、交叉学科及成熟或有潜力的项目团队,开展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和“项目Ⅱ区”(位于新站高新区智慧产业园,主要围绕学校药学、中药学等高峰学科开展基础研究)。

安徽中医药大学少荃湖科技园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地区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中医药人才聚集高地、中医药产业发展高地和中医药文化传播高地。园内设有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可实现全链条孵化,促进中医药领域研发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安徽安中大中医诊所有限公司安徽安中大道地中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成立于2017年,前身是安徽安中大道地中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306号,现股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100%控股。为更好的贴合市场,现公司人员和业务与安中药业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纯中医药服务。公司经营范围涵盖中医诊所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健康咨询服务、食品销售、互联网销售等。公司于2024年5月28日完成工商营业执照变更,其他业务正在有序办理,公司正处于转型筹建中。

)安徽中医药大学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安徽中医药大学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安徽中医药大学旗下致力于生命健康全产业链公司。公司以“引领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开启健康中国养生时代”为使命,全面整合内外部资源,开展咨询服务、产业策划、品牌管理、文旅康养、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产业孵化、中医药成果转化、实践培训、招商运营等业务,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大黄山世界康养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与生命健康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安徽省安中中医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500万元,本着以“诚信做人,踏实做事,高效、高质完成客户需求”为企业宗旨,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授与保护、传播与交流为主线,以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为重点,传播中医药历史和中医药知识,推广中医健康养生理念,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提供优良的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办公地址位于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 103号。

公司主要经营:中医及中药相关的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中医药技术培训,设计、制作各类广告、舞台艺术造型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企业管理咨询,商务信息咨询,图文设计制作,礼仪服务,摄影服务;销售食品、保健品、中医药文教用品、工艺礼品、电子产品、广告材料、酒店用品、通讯设备及国内图书、期刊批发及零售。

)合肥市安仲后勤服务有限公司

合肥安仲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原安徽中医药大学劳动服务公司)成立于1995年8月,注册资本10万元。办公地址位于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 103号。

公司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建筑五金、日用杂品、服装、针织品销售、系统内房屋维修,自有房屋租赁;复印打字。

公司成立几十年来竭力为我校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

)交通服务中心

安徽中医药大学交通服务中心于2017年10月份在学校交通改革基础上成立的,现有职工15 人,车辆 6 辆,其中小型车 5 辆,中巴车1辆

中心负责学校公务用车、会议用车、教职工上下班、学生往返新老校区的交通车运行服务。服务宗旨是高效、安全、及时、全面、优良的开展车辆运行、维护,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交通服务保障。



多年来,学校产业团队奋发有为,前赴后继,为学校树立了“国医堂”“安药业”等一个又一个知名品牌。如今产业人正迈着坚实的步伐朝着“安徽中医药大学产业集团”的目标奋力前进。相信通过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一定能为学校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定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医疗、产业的和谐同步发展。